>百科大全> 列表
称呼父亲为da的由来
时间:2025-04-13 18:40:09
答案

在山西,很多地方自古称呼父亲为“大”。由于很难在书面文献中找到“大”类父亲称谓词的记载,长期以来,一直不知其本字。

也正因如此,作为父亲称谓词的“大”,还出现了其他一些写法,如“达”“答”“鞑”“搭”“丹”等等,应该都是记音上的缘故,看上去似乎没有实际的意义。于是,一些学者便据此认为,“大”是个外来音译词。

一种观点认为,“大”源自蒙古语,进入山西方言大概是在元代。

如,《元典章·刑例》记载:“凡达达、汉儿人偷头口一个赔九个。”头口,元时语,泛指家畜,后指骡马驴牛等大牲畜。这句话意思是说,不管是蒙古人,还是汉人,凡是偷窃牲口的,惩罚都一样,偷一个要赔九个。

《元典章》是至治二年(1322)以前元朝法令文书的分类汇编,引文中提到的“达达”,也写作“鞑鞑”,即“鞑靼”,是对蒙古族的泛称。

明朝叶子奇《草木子·杂俎》:“达达即韃靼,耶律即契丹,大金即完颜氏。”

元代杨显之《酷寒亭》第三折:“他道你是甚么人?我道也不是回回人,也不是达达人,也不是汉儿人。”

元代蒙古人以“达达”自称,汉人直译过来,并派生出“主人”这个意思,进而指一家之主,最后称呼父亲。

元代白朴《墙头记》中就说:“他的达强似俺达,俺只说俺是他达。”

清代蒲松龄《聊斋俚曲集·慈悲曲》亦载:“两句俗话说的得好,有了后娘就有后达。你达怎么就看的下,把一个没娘孩子,就弄的饥饥哇哇?”

《金瓶梅词话》第二一回:“西门庆情极,低声求月娘叫达达。”

另外一种观点认为,“大”源自回纥语,晋宋间传入中国。回纥,即今维吾尔族的祖先。

清朝赵翼《陔馀丛考·爹》记载:“《隋书·回纥传》,以父为多,《唐书》回纥阿啜可汗呼其大相颉干迦斯曰:‘儿愚幼,惟仰食于阿多。’”

清朝梁章鉅《称谓录·方言称父》亦载:“《唐书·德宗纪》:回纥可汗谢其次相曰:‘惟仰食于阿多。’又荒俗呼父为阿多。”

阿多,古回纥语,父亲的意思。这个“多”字,在宋元明三朝的官修韵书《广韵》《韵会》《正韵》中,均拟音为“得何切”,折合成今音为duo(音同“夺”)。但是,因其反切下字“何”字为歌韵,中古音里应为a韵母,所以,“多”字在中古音中不读duo,而是读da(音同“大”),平声。

但也有学者认为,早在汉朝的时候,中原人就管父亲叫“多多”。

南齐伽跋陀罗译《善见毗婆沙律》第六中有“阿摩多多者”的句子,文中注曰:“汉言阿摩是母,多多者言父也。”

隋朝阁那崛多译《佛本行集经》四十五也有这方面的记载:“到已长跪,白父母言:菴婆、多多,我实不用行世五欲,愿修梵行。”

佛经中的“多”,从古至今,一直读“大”音。比如佛经名称“般若波罗蜜多”里的“多”字,就念“大”的音。

但更多的学者普遍认为,作为父亲称谓词的“大”,不是外来音译词,而是一个土生土长的汉语词汇,而且其本字就是“大”。

只不过“大”是一个常用词,义项较多,作为称谓语在文本中易于与“大”的其他意义混淆,因而“大”极少出现在文献中,取而代之的是“大人”。

“大人”作为对父亲的称谓,始见于《史记·高祖本纪》:“高祖奉玉卮,起,为太上皇寿。曰:‘始大人常以臣无赖,不能治产业,不如仲力。今某之业所就孰与仲多?’”

这段记载说的是,汉高祖刘邦在未央宫建成后,摆设酒宴大会诸侯、群臣。高祖捧着玉制酒杯,起身向他的父亲献酒祝寿,说:“当初您常认为我没有出息,无可依仗,不会治理家业,不如二哥刘仲勤苦努力。可是现在我的产业和二哥相比,谁的多呢?”

大人作为父亲的称谓词,在历朝历代文献中俯首皆是。直到今天,无论是口语中,还是书面语中,我们仍然把父亲尊称为“大人”。

▲“大”字的演变

从字形上来看,无论是甲骨文、金文、篆文,“大”字均是正面而立的大人形,这个“大人”是高大的人或成年人,“父亲”的意义正是由此义转喻而来。

从语音上看,“大人”不过比“大”多了一个音节,而所多出的这个音节,是对“大”所表意义的明确。这种双音节词,在汉朝的时候比较常见,是汉语大规模的双音化进程中的一个表现

口语中,亲属称谓常常用叠音表达,如“爷爷”“奶奶”“爸爸”“妈妈”“哥哥”“姐姐”等,“大”同样如此,“大”的叠音形式为“大大”。古代没有很严格的书写规范,所以有些人也写作“达达”。

推荐
Copyright © 2025 特然知识网 |  琼ICP备2022020623号 |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