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河洛大鼓
河洛大鼓,河南汉族地方曲种之一,一种以说、唱为艺术表演手段,叙述故事、塑造人物、表达思想感情、歌唱社会生活的传统音乐。当地人都称河洛大鼓为"说书",至今在洛阳一带常把"说书唱戏"联在一起。
2006年5月20日,河洛大鼓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据洛阳地方志记载,河洛大鼓形成过程和初创时间为:清末以前,洛阳城乡流传较广的曲艺形式称"琴书"。约在清末民初,偃师县琴书艺人较集中的段湾村,有段炎等人前往南阳学艺,学会了当地的"鼓儿词"。并与洛阳方言琴书结合后,逐渐形成了具有洛阳地方特色的大鼓。" 河洛大鼓在发展过程中曾有"鼓碰弦"、"大鼓京腔"、"洛阳大鼓"等名称,"河洛大鼓"的名称是在1952年才正式命名的。
河洛大鼓最常见的表演形式为,主唱者左手打钢板,右手敲击平鼓,另有乐师以坠胡伴奏。演唱风格欢快活泼、气氛热烈,常以"愿书" 的方式,在乡村庭院表演。百余年时间里,前后至少有7代艺人为河洛大鼓的发展和繁荣呕心沥血。
二、唐三彩烧制技艺
唐三彩烧制技艺,是中国唐代彩色釉陶艺术品的总称,是洛阳市的汉族传统手工技艺,起源于唐朝初年。
2008年6月7日,唐三彩烧制技艺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唐三彩作为中国唐代的汉族传统艺术精华,距今已有1000多年的历史。唐三彩就唐代俑器和陶器上的釉色而言。唐时多以红、绿、黄为主,故称"唐三彩"。三彩是通称,并不限于三种颜色。除红、绿、黄外,还有白、黑、兰紫等颜色。唐代这种艺术珍品,大部在洛阳发掘出来,故有"洛阳唐三彩"之称。
唐三彩不仅造型美、色彩美、装饰美,而且通过神奇的造型、缤纷的色彩、华丽的装饰,充分表现了人和物的精、气、神,给人以神奇、灵动、飘逸,呼之欲出的感觉,使唐三彩的内在美与外在美达到了非常完美的和谐统一。
三、洛阳水席
洛阳水席,是河南洛阳一带特有的特色传统名宴,属于豫菜系。洛阳水席始于唐代,至今已有1000多年的历史,是中国迄今保留下来的历史最久远的名宴之一。
它作为传统的饮食风格,和传统的牡丹花会、古老的龙门石窟,并称为洛阳三绝,被誉为古都洛阳的三大异风,成为洛阳人的骄傲。
洛阳人把水席看成是各种宴席中的上席,以此来款待远方来客。它不仅是盛大宴会中倍受欢迎的席面,就是平时民间婚丧嫁娶、诞辰寿日、年节喜庆等礼仪场合,人们也惯用水席招待至亲好友,人们亲切地称它为"三八桌"。
四、关公信俗
洛阳关林,是传说中埋葬关羽首级的地方,在保护"关公信俗"方面,洛阳的文化部门很早就开始做出了很多努力,从1994年起,关林就开始举办中国洛阳关林国际朝圣大典,海外华人特别是台湾、香港的同胞纷纷来关林寻根邺主,关林成为海外炎黄子孙与大陆同胞亲情沟通的交汇点。
人们敬关公,拜关公,实质上推崇和信仰的是一种精神寄托,一种所有华人的美好愿景,这种精神和愿景由抽象而逐步完善,因关公而具体而完美而凝聚积淀为一种信仰文化。
五、中国洛阳牡丹文化节
中国洛阳牡丹文化节,前身为洛阳牡丹花会,已入选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始于1983年,2010年11月,经国务院、国家文化部正式批准升格为国家级节会,更名为"中国洛阳牡丹文化节",由国家文化部和河南省人民政府主办。
花开花落二十日,一城之人皆若狂。中国洛阳牡丹文化节是一个融赏花观灯,旅游观光,经贸合作与交流为一体的大型综合性经济文化活动。它已经成为洛阳发展经济的平台和展示城市形象的窗口,洛阳走向世界的桥梁和世界了解洛阳的名片。
六、洛阳宫灯
洛阳宫灯,是一种汉族传统工艺品,元宵佳节常见的装饰品。品种繁多,具有浓厚的地方特色。常见的有白帽方灯、红纱圆灯、六色龙头灯、走马灯、蝴蝶灯、二龙戏珠灯、罗汉灯等等。尤以红纱灯最为有名。
洛阳宫灯历史悠久,它创自东汉,盛于隋唐,久传不衰。相传汉光武帝建都洛阳后,为粉饰太平,于元宵佳节在宫廷里张灯结彩,大摆宴席,盏盏宫灯,各呈艳姿。后来,宫灯的制作技术,逐渐传出宫廷,流向民间。"宫灯"之名,即由此得来。其造型优美,宜书宜画,撑合自如,易于保存。既可用于喜庆饰品,点缀升平;又可作艺术宣传,表彰新风。
七、洛阳平乐郭氏正骨
洛阳平乐郭氏正骨,医术源于河南省洛阳市平乐村。自郭祥泰于清嘉庆元年(1796年)在平乐村创立平乐郭氏正骨医术以来,其后的几代传人都秉承祖训,致力于中医骨伤医学的发展、创新,使得源远流长的平乐正骨,由治病救人的民间朴素医技上升为造福人类的中华骨伤科学。
洛阳平乐正骨以中医传统手法正骨为主,辅以祖传膏药,汤药,小夹板等,疗效显著,患者痛苦感低,且愈后复发率低而著称。是我国治疗骨伤的重要医学流派。经过平乐郭氏200多年八代传人的反复实践,形成了完整系统的理论和方法。
八、河图洛书传说
河图洛书传说,是诞生于河南省洛阳地区的关于"河出图""洛出书"等相关故事的民间传说体系,主要包括龙马负图寺的传说、神龟献洛书等内容。
河图洛书传说是有关中华文明起源的传说之一,是中华民族的根源文化,它印证了中华文明的悠久历史,对研究中华文化的起源有重要意义。